![]() 壓鑄周刊(2015年8月11日 蘇州)8月3日,全球最大的手機、筆記本電腦鋁和鎂合金壓鑄機殼廠商、蘋果供應商臺灣可成集團位于蘇州廠區,傳出因工廠關停員工不滿遣散費發生集體抗議,并與防爆警察發生肢體沖突的流血事件。 隨后,可成集團發布公告稱,權衡各地區的產業發展政策,可成集團所屬中國大陸可勝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下稱“蘇州可勝”),將鎂合金壓鑄產能轉移至其他廠區。蘇州可勝正是傳出將要關停的工廠。 外傳爆發員工抗爭,主因蘇州可勝工廠關停,遣散費談判破裂。不過可成集團發言人巫俊毅堅稱,蘇州可勝并未關廠,“雖轉移鎂合金壓鑄產能,但有其他制程”。 據了解,發生抗爭的蘇州工廠,2011年曾發生空氣污染事件,遭當地政府勒令停工。盡管可成集團對外表示已改進環保設備,但據媒體報道,四年來可成并未對停工生產線“宣布復工”。 空氣污染事件也許是可成決策層下決心進行產能轉移的導火索。但是它真實的原因是什么呢? 產能轉移,移到哪兒? 蘇州作為可成集團在中國大陸的首個工廠所在地,據了解這里共有4個子公司,包括可勝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可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蘇州可成”)、可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亞奇拉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蘇州可勝工廠主要生產商用NB鎂合金壓鑄機殼產品。 近年來,可成集團在蘇州的四家子公司凈資產合計由2013年309億元新臺幣(下稱“元”,1新臺幣元=0.1962人民幣元),下滑至227億元,縮減了27%。其中,蘇州可勝凈資產從2013年年底的128億元縮減至2014年年底的95億元,縮減規模超過四分之一;蘇州可成更是在2013年11月停產了。 與此同時,可成集團在江蘇泰州、宿遷的工廠卻在快速擴張,其中在宿遷的凈資產由2013年的144億元增至2014年的300億元,增幅高達108%。泰州工廠凈資產則由2013年的29億新臺幣增至67億元,增幅超過131%。 眾所周知,可成集團在中國大陸有蘇州、泰州、宿遷三個生產基地。顯然,蘇州可勝的產能將向北邊的泰州、宿遷轉移。那么,其轉移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呢? 為什么要產能轉移? 江蘇地形以南北走向為主,人們習慣將長江以南、經濟發達的蘇州、南京等幾個城市稱之為蘇南地區,把江蘇最北邊、經濟欠發達的宿遷、徐州等城市稱之為蘇北,中部的泰州、揚州等城市稱之為蘇中。江蘇省經濟發達程度自北向南依次增強。 據了解,處于蘇南地區的蘇州用工成本明顯高于蘇中、蘇北的城市,以蘇州、宿遷為例,蘇州的最低工資標準是1630元人民幣/月,加班費為14.5元人民幣/小時,而宿遷的最低工資標準為1270元人民幣/月,加班費為11元人民幣/小時。 同時,據媒體報道,蘇州所在的蘇南地區和宿遷所在的蘇北地區,前者的土地成本是后者的一倍以上。此外稅收方面,蘇南、蘇北也存在差異,蘇北地區為了承接產業轉移,在稅收方面給出了相當大的讓步和優惠。 蘇北一些地方政府在稅收方面的招商政策則是“先征后返”。也就是,在新政策規定下來之前,這些從蘇南地區轉移過來的企業可減免高達25%的稅率。 低廉的用工、土地成本,加上優惠的稅收政策,讓許多類似于可成這樣的苦于生產成本日益增長的制造企業趨之若鶩。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可成集團要為什么進行產能轉移。 飛速發展的可成集團 可成集團是國際領先的3C產品鋁合金、鎂合金壓鑄件生產廠商,總部設在臺灣臺南,在國內的江蘇蘇州、宿遷、泰州設有生產基地,就近提供組裝廠客戶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MP3、數碼相機主流機種之輕合金金屬結構件。 據了解,今年全年可成訂單滿檔,正在加緊趕量出貨。最新的業績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可成集團營收為375.29億元新臺幣,較去年同期的237.35億元增長58.1%;凈利潤為98.99億元,同比增長49.4%。這就應驗了可成公告所說的“目前鎂合金壓鑄產品占集團營收比重不高,此次產業轉移對業務沒有重大影響”。 回望可成集團最近三年的業績,2012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370億元和108.9億元,2013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432億元和138億元,2014年為552億元和178億元。由此可見,可成集團業務正處于快速成長期。 主編點評 蘇州可勝員工抗爭事件并非個案,它是中國制造業從高成本的經濟發達地區,向低成本經濟欠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一個縮影。企業求發展也好,地區經濟謀轉型升級也罷,處理好因產業轉移發生的勞資糾紛至關重要,這是企業作為社會成員應當履行的一種社會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