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壓鑄件 合眾之力謀發展,匠心打造有新篇 根據中汽協近日發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1-6月(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量為1213.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3.7%。6月份,汽車產量189.5萬輛,比上月增長2.5%,比上年同期下降17.3%。汽車工業是壓鑄產業依存度超過60%的用戶行業,其近30年來首度出現負增長并進入調整期,直接沖擊市場對壓鑄件的需求,導致壓鑄行情冷淡。同時,中美貿易爭端持續一年余,美國加征高額關稅,導致出口受阻,國內外觀望情緒加劇,整體經濟增長乏力。 此消彼長。盡管如此,市場卻又出現一些積極因素,壓鑄行業另一用戶行業——3C(筆記本電腦、手機、通訊),正興起一股新的發展勢頭。手機行業低迷過后,行情迅速反彈,珠三角地區數以億量級的手機壓鑄中板需求,給寒冬帶來一股暖流。國家加速布局5G網絡,我國提前進入5G商用元年,5G基站、射頻器等對壓鑄件形成新的市場需求。另外,壓鑄件應用進一步推廣,汽車結構件、新能源汽車、建筑模板新興領域……正擢升為推動壓鑄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CHINA DIECASTING中國壓鑄展”是一年一度的中國壓鑄行業盛會,匯聚壓鑄產業鏈上下游知名企業參展,專業買家及觀眾參觀采購,企業間技術交流、商務合作,學界與企業界產學研融合。展會是行業發展的風向標。2019中國壓鑄展規模雖然穩步增長但卻低于預期,在籌辦招展過程中亦幾經波折。這正好反映出目前壓鑄行業低迷的市場行情。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有幸采訪了展會主辦方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分會副秘書長、鑄造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副主任劉鴻超先生。
作為在壓鑄行業用二十余年工作經驗,并一直站在行業高位、市場前沿審時度勢的資深專家,劉鴻超先生介紹了本屆展會籌辦情況,談論了目前壓鑄行業現狀,以及對未來行業發展的看法。 立足服務,促進行業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 劉鴻超先生表示,中國壓鑄展的工作就是“搭建高端平臺,助力產業發展”。他還認為,這是一個集材料創新、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時期,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業清淡期,淘汰落后、過剩產能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壓鑄周刊》:請您介紹一下中國壓鑄展的辦展理念。當前,我國車市低迷、壓鑄行情冷淡,2019中國壓鑄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舉辦,您認為這肩負這怎么的使命? 劉鴻超先生:“立足服務,促進行業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一直是我們做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中國壓鑄展這個項目當然也不例外,我們要做的就是“搭建高端平臺,助力產業發展”。目前我們已經基本構建起全球壓鑄產業的服務網絡,致力于為中國及世界主要壓鑄產業集群區提供基于技術、市場的多元化服務。
上屆展會盛況 我國壓鑄行業歷經二十余年的高速發展,目前已經進入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新時期。這是一個集材料創新、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時期,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業清淡期,淘汰落后、過剩產能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壓鑄展發展到現在,從平臺規模到展示內容及所包含的信息量等方面已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現代壓鑄行業發展的主流及未來趨勢,我相信今年這個平臺帶給業界的不止是眼前的商業和市場機會,相互學習、交流碰撞、集智發展更是今年這個平臺想要帶給業界同仁的。 中國壓鑄展帶給展商和觀眾精細化與個性化的服務 劉鴻超先生認為,中國壓鑄展就是一個大平臺,對行業發展有所裨益的平臺,主辦方的角色就是傾力搭臺、傾力服務。 《壓鑄周刊》:隨著展覽業的快速發展,展商、觀眾對展會的期待越來越高。您認為,現代展會應該給參展企業帶來什么?給專業觀眾(或買家)帶來什么? 劉鴻超先生:同我國的壓鑄產業發展類似,我國的展覽產業歷經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目前也已經進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理性發展期。經過多年的努力與積淀,各行各業的品牌展會逐步樹立其行業地位,向著更細分、更專業化的方向開始穩步發展。具體的說一個展會要給展商和觀眾帶來什么,可能是太多太多,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無非就是“現代展會要帶給展商和觀眾精細化與個性化的服務”。現代展覽業是現代服務業的一個分支,如何讓參與者-展商和觀眾,更滿意?那就是展覽人要為之不懈努力的為各方參與者提供的多元化服務。立足服務的理念,能夠讓絕大多數參與者滿意的展會,自然就是品牌。 《壓鑄周刊》:請您介紹一下本屆展會的籌辦情況? 劉鴻超先生:在此,非常感謝國內外各方合作伙伴和業界同仁的鼎力支持與幫助,2019中國壓鑄展將如期于2019年7月17-19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本屆展會從展覽規模、展商數量、展品內容、同期配套活動數量及質量等諸多方面均再創歷史新高,平臺的含金量成色更高,以高端壓鑄件制造技術為契機,集典型設備與產品的實體展示、先進制造技術集成展示、技術與國內外市場發展論壇、創新技術及成果發布、質量標準、專家門診、優質壓鑄件評選與展示、壓鑄菁英聯誼會等為一體。我們傾力搭臺,希望對行業發展有所裨益。
上屆展會同期技術論壇 差距在于企業管理、研發與創新、團隊與人才等 劉鴻超先生表示,我國壓鑄產業規模、市場需求全球第一,并擁有新能源汽車、5G時代、城鎮化建設、“一帶一路”的機遇。但是,我們要深刻認識存在的差距與不足,要不斷學習并持續自我提升,夯實基礎、面向未來。 《壓鑄周刊》:您認為,中國壓鑄產業、企業與歐日發到國家的差距在哪里? 劉鴻超先生:到目前為止中國是全球第一的壓鑄件生產國,擁有現存最大的市場和巨大的潛在發展空間,其中包括我們的汽車輕量化、新能源汽車、5G時代、城鎮化建設、“一帶一路”的機遇等等,從這點來說對中國的企業是幸運的。但是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我們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簡述幾點供業界斧正。 第一是企業管理上的差距,企業的綜合管理能力、運轉效率和程式化,包括質量管理體系的深入落地等,這直接影響單體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我們很多壓鑄企業不缺乏一流的設備,但是管理是大問題。
現場展示的壓鑄件 第二是企業的研發儲備和創新能力,也包括產學研攜手合作的結合能力,尋找并借助外部資源的能力,沒有形成足夠的研發和創新意識,并堅持付諸實施。如何成就一個百年企業?這個話題探討過的企業家又有多少呢?儲備和創新意味著對未來的發展的思考。 第三是企業的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又是無法不提及的話題。人是企業的靈魂,以人為本,請有識之士真正去思考并付諸行動,過程是痛苦的,要時間、要成本、要耐心,但這是百年的根基。 其他諸如企業的環保意識、經營理念、合作精神等等不一一贅述。 總結起來其實一句話,就是企業主的思想意識問題,這個要有意識的不斷學習并持續自我提升,夯實基礎、面向未來。 放眼發展的同時務必腳踏實地 劉鴻超先生表示,任何的新領域、新業態必定有著其新的特性與要求,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現有實際去有針對性的關注并進行相應的開發與儲備,面對新業態、新機遇,企業要放眼發展的同時務必腳踏實地。 《壓鑄周刊》:盡管壓鑄產業面臨新挑戰,但汽車輕量化(如:汽車結構件)、新能源汽車、5G、建材(如:建筑模板)等應用領域的發展也給壓鑄業帶來新機遇。您是如何評價這些新領域、新業態給行業帶來的機遇? 劉鴻超先生:壓鑄行業是裝備制造業的一個基礎行業,應用領域廣泛。制造業的任何新興領域一定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企業的發展是基于兩方面的,一方面是現有的市場和產品領域,如何深入下功夫去完善和在現有基礎上拓展,是企業踏實發展的首選一步。任何的新領域、新業態必定有著其新的特性與要求,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現有實際去有針對性的關注并進行相應的開發與儲備,行業和產品都是做不完的,放眼發展的同時務必腳踏實地。 新技術必將推動壓鑄行業發展和升級 劉鴻超先生表示,新技術、新應用涉及到壓鑄產業鏈從材料制備、技術與工藝方法創新、設備研發與改進及后處理等方方面面,可持續提升壓鑄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應用。數字化和自動化則可推動壓鑄產業升級。 《壓鑄周刊》:數字化、智能化、3D打印話題持續發酵,半固態、擠壓、鎂合金技術不斷發展。您怎么看新技術、新工藝、新應用對推動壓鑄產業發展的作用? 劉鴻超先生:現今的時代,任何新技術、新工藝、新應用的發展都意味著從設備、材料、工藝方法及市場應用的綜合性、跨學科的發展與進步,不會單體而孤立的出現。上面話題所提及的比如半固態、擠壓、鎂合金技術對壓鑄產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推動作用,會涉及到壓鑄產業鏈從材料制備、技術與工藝方法創新、設備研發與改進及后處理等方方面面,會持續提升壓鑄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應用。現階段,數字化和自動化的全面普及趨勢對原本勞動密集型的壓鑄產業升級發展具有現實的意義,也是我國壓鑄行業正在走的路。 3D打印作為新興領域,現階段自身的優勢和局限性都非常明顯,是一個目前值得關注的領域。談起智能化制造,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智能化制造,高度的自動化乃至于無人工廠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制造。我們離真正的智能化制造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是產業發展的方向,行業努力的未來目標。 結束語 目前,我國制造業進入深化改革的深水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汽車產業進入調整期,也符合市場規律和節奏,壓鑄行業受沖擊在所難免。但是,無論是以5G為代表的3C行業新需求,汽車結構件、新能源汽車、建筑模板等新應用,還是半固態、擠壓鑄造等新工藝,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新技術,正積極而深刻地影響著壓鑄行業發展。未來,壓鑄產業換軌發展,經歷調整后進入新一輪發展期,前景可期,勢在必行。 最后,預祝“CHINA DEICASTING 2019中國壓鑄展”圓滿舉辦! |